司炳成(右二)与学生们在栖霞苹果实验站讨论果园缺水问题。受访者供图

  赵英(中)与学生们在黄河三角洲现代农业试验基地观察稻苗生长情况。受访者供图

  在山东省栖霞市官道镇的苹果地里,有两个人戴着草帽、卷着裤脚,蹲在地头跟当地农户讨论苹果种植技术和灌溉方式,他们是鲁东大学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教授司炳成和赵英。

  他们曾在海外求学多年,后来携手归国,助力我国农业发展。

  心怀梦想,负笈海外

  “我们俩都出生在黄土高原,那里曾经水土流失严重,土地贫瘠,庄稼成活较难,我小时候最大的愿望就是能吃顿饱饭。上大学之后,我们都选择了土壤方向的专业。”司炳成还记得几十年前踏上加拿大求学路时的模样,“两个箱子,孑然一身。箱子里没有什么值钱的东西,锅碗瓢盆、四季衣物,就为了出去之后能多省点儿,尽量不给家里增加负担”。

  虽然对于异乡的艰难求学生活早有预料,但现实中遇到的困难还是比想象中要多。“得益于在国内打下的扎实的数理化基础,我的专业表现还不错,但因为英语不熟练,很长一段时间,我有很多好的想法和点子,却不能流利地与各国学者进行交流。”

  司炳成把老一辈留洋科学家作为榜样激励自己,每天除了上课和科研,就连赶路、吃饭、睡觉前的时间都在练习发音,反复锻炼英语表达能力。后来,司炳成受加拿大土壤学会邀请,在一次大会上发言,他的英文演说水平有了很大的提升。发言结束后,多位业内专家学者为他竖起大拇指,祝贺他完成了此次大会“最好的一场报告”。

  生于甘肃省陇南市农村地区的赵英,2005年在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获得硕士学位后,凭借优异的表现获得了赴德国基尔大学攻读博士学位的机会。在基尔大学,赵英师从知名土壤物理学家赖纳·霍恩,导师的一个项目——“内蒙古草原区放牧强度对土壤的影响”,让赵英很感兴趣。怀着对祖国的热爱,他用两年半的时间就完成了课题,并顺利取得博士学位。

  之后数年间,赵英辗转日本东京大学、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加拿大萨斯喀彻温大学等多所高校深造。

  难舍乡情,归国从教

  1998年,司炳成教授以优异成绩拿到了加拿大圭尔夫大学土壤水文博士学位后,开始任教于加拿大萨斯喀彻温大学。他以卓越的教书育人能力以及在科研领域的突出贡献,被聘为该校终身教授,成为学校仅有的几位华人教授之一。他也在加拿大娶妻生子安下了家,“现如今小外孙都能‘打酱油了’”。

  “不管在国外的工作和生活有多么成功和舒适,一颗中国心永远牵挂着祖国,希望祖国更加强大。”司炳成说。

  “我有3个女儿,大女儿6岁到加拿大,二女儿和三女儿出生在加拿大,她们现在都在加拿大读书生活。我坚持让她们学习中华传统文化,在家里都是说汉语,无论什么时候,都不能忘了根在哪里。”赵英也深有同感。

  两位教授一直心怀祖国的科研和教育事业,在国外求学生活的过程中,也深刻感受到了各国教育理念的不同以及在土壤水文学研究上存在的差异。

  2005年,出国攻读博士学位的赵英,带着农业大国的自豪感和知识分子的使命,到德国企业参观学习,看到高度机械化的农场和智能化的作业方式时,他突然意识到了我国作为几千年农业大国与西方国家在现代化上的差距。

  他乡遇故知。司炳成和赵英相识于一场国际会议,说起祖国未来农业的发展,他们谈了很多,从会议期间,到此后数年,他们针对国内不同地区土壤的特点和高质量利用进行了无数次讨论。

  缘分看似“偶然”,但“返故土、报桑梓”对他们来说是必然的选择。

  2014年,赵英率先踏上了归国的路程。为了开展极端环境下的土壤物理学研究,他先是去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支援了3年。

  “我认为改善环境不仅靠技术,还需要先进的理念,我还需要到相对发达的地方去拓宽视野,促进专业发展。山东是农业大省,值得去转一转。”于是,这个西北汉子开始了新的旅程。

  与此同时,司炳成也踏上了他的归国之路,“没有一个游子不思念家乡,我是黄土地上长大的孩子,对这片土地有深厚的感情”。

  投身科研,培育英才

  “下一代农民”人在何处?“只有通过高新技术、数字技术,提高农业科技水平,让农民看到希望、得到实惠,才能提升‘下一代农民’的专业能力和获得感。”带着这样的理念,司炳成回国后选择来到山东,助力农业科技发展。

  改一方“土”,造一方福。2018年,司炳成和赵英怀着同样的梦想,在鲁东大学相聚。

  “山东果树产业最大、品牌最负盛名的地方,就是烟台,近阶段,正是烟台果树产业转型的关键时期。”司炳成说,“烟台的土层薄,存不住水,但可以通过改善土壤结构和灌溉方式来满足果树的需水量。”司炳成根据胶东地区土壤特性以及果树液流、水的特点等,以“水的热容量大”作为突破点,实现了通过土壤热传导变化来监测果实水分。

  如何大力发展盐碱农业,是赵英来到山东后着力开展的研究。“黄河三角洲不缺水,缺的是淡水资源,怎样利用有限的微碱水来促进黄河三角洲农业高质量发展,是我带领团队要攻克的难题。”现在,赵英团队已经与东营市现代农业示范区达成协议,筹建了“鲁东大学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东营基地”。

  在司炳成看来,“当下,全球粮食安全面临严峻挑战,农业科学将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我们希望越来越多的青年才俊能够加入到这个充满挑战与希望的事业中来,用他们的智慧和汗水,为古老的农业注入新的活力和希望。”

  “回国时我就给自己立下了‘军令状’,要为国家打造一流的实验室、组建一流的团队、培育一流的人才。”司炳成说。在司炳成和赵英的带领下,滨海生态水文过程与环境安全团队19名年轻教师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两名学生获得美国土壤协会颁发的“杰出青年科学家奖”。

  许国纯 杨春娟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梅从政 来源:中国青年报

原标题:鲁东大学教授司炳成、赵英:改一方“土” 造一方福
责任编辑:高秀木